我所戴彧虹研究员应邀将在202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邀请报告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戴彧虹研究员近日收到邀请,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202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做45分钟邀请报告。04-28
2021徐劼:自己就是工具
来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不喜欢套路,比如费心琢磨应试考试,在套路中取胜;也不喜欢反复无常、过于“变幻莫测”,最好要逻辑严整、清晰确定。理想的生活是自然、自由。一直很喜欢数学,想做研究,在徐劼看来,研究什么,是比研究更重要的问题。 “要觉的这个东西比较有意思”。 但怎么才算有意思呢?“跟着感觉走”。他的答案简单直白。不知道具体要选什么时,先都去试一试、看一看,关注自己的“感觉”,可能有的看着看着困了,有得看着看着累了……但总有能让自己越看越觉得好玩,精神充沛,想要全情投入,不感疲惫也不畏波折的事物,这就是兴趣所在。 作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一名研究人员,徐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液晶的建模与模拟,梯度流的数值方法与一些界面模拟方面的工作。“有意思的是,比如原来有一个地方没有搞清楚,然后通过反复琢磨,现在可以搞清楚这一点了。” 最初,徐劼从事液晶的建模与模拟,通过建构液晶的数学理论来阐述其部分有序性的主要特征,但研究过程中遇到一些阻碍,只能先搁置一段时间,但此时,他刚好发现希望针对液晶研究设计的一些数值方法可以相对成熟地应用到梯度流研究中。 最终,他与合作者成功提出标量辅助变量(SAV)方法,并将 SAV 格式应用到许多梯度流中。大量数值结果表明, SAV 格式不仅简单高效,且精度很高。SAV 格式吸引了很多关注。其他研究者将其应用于很多不同的梯度流乃至哈密顿系统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并且,引入若干辅助标量的想法能够使得数值格式简洁灵活。因此,利用该思想并根据需求的不同,很多 SAV 的变式和推广得以发展。这一工作发表在SIAM Review上。到目前为止,该格式的总引用次数已经超过 100。 “虽然看起来搁置了某一个问题,但实际上还是在持续思考,而且只要你抓住了一个感兴趣的东西,就能把自己整个调动起来,就可能发现一些没预料到的结果。”徐劼说。 与此同时,因为研究方向是跨学科交叉的,徐劼需要与许多物理学者沟通合作。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研究主题得到真正的解决,还可以通过影响几位一同参与研究的物理学者,将研究理念传播到更多物理学研究圈子中,实现更广泛的跨学科交流。而这个过程中,如何将数学学者们习惯的“数学语言”阐述转换为物理学者们更偏好的“物理语言”尤为重要,挑战颇大。 “第一,花更多时间在相互理解上,在讨论之前,先互相理解清晰。第二,坚持,即使短时间内未必能彻底解决,但要一直坚持,坚持自己最想表达的想法,也坚持使用更多方法来表达,逐个尝试。”徐劼说。 数学研究中常见两种快乐,前者更多是一种“独立”的快乐,多见于解迷成功那一刻,研究得豁然开朗,厚积薄发、电光火石间的一瞬,不必要说服太多人,凡属此门中,自然能会心一笑;而后者则是一种有赖于他人的快乐,需要传播,要在被认可与应用中生长壮大,生生不息。 前一种快乐几乎是被所有数学研究者们共享的喜悦,而对于从事应用数学的徐劼来说,后一种快乐同样意味悠长。被传播,然后被更好地理解,也是一种应用。 除了科研,业余时间里,徐劼还喜欢击剑,这项“格斗中的芭蕾”是他在北大就读近10年期间发展的爱好。雪白的剑服,威武的护面,闪亮的长剑和一位“虎视眈眈”的对手,依靠时间与点刺剑数决定胜负,需要结合优雅的动作和灵活的战术,也考验大脑与身体的配合。 “你就想,自己就是工具。” 科研中,徐劼更强调人自身的主体作用。虽然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他更喜欢依靠手推(公式)。“数学家主要就是靠自己工作,所以调整自己的状态,就像维护设备。”03-26
2021马俊杰 :年轻人,“用爱发电”
来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信息是什么?或许每个人都能给出答案。我们无时不刻接收、发送的,是信息;声音、文字、图像……是信息;我们要挖掘的逻辑、原因和趋势,也都来自信息。但想要研究信息,总需要一个科学上的定义,于是一代奇才,数学大师香农出手了:信息的本质是不确定性。 1948年,香农发表了《通信的数学原理》,这是公认的现代信息论的开端。而今,由于通讯技术的极速发展以及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信息论体系演化得更加丰富庞大。 就好像在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仰望着那翠绿的荫蔽,马俊杰致力于信号处理和信息论领域的理论与算法研究。近似消息传递在非高斯测量矩阵下的推广,相位恢复算法研究和大规模天线系统中的数据辅助信道估计方法都是他的具体研究方向。 “特别喜欢”,优美而深刻,简单纯粹,还有着非凡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广义的诸多领域中都可以提供独特的视角,聊起信息论,马俊杰如此描述。“如何能把具体的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给出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理论,本身就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对不对?” 好静,喜欢钻研,是这位温和儒雅的年轻人从小就展现出的特点。“找到一个问题,然后通过自己深入的思考,彻底地搞明白它”是马俊杰心中的无上乐趣,也是他认为科研最让人着迷的地方——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 从事科研,需要“用爱发电”。“科研很重要的是在一个精细的方向上有很深的积累,这需要长期的努力,如果没有热情是很难做到的。” 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时,马俊杰对那里的学术氛围感受很深。课题组的博士一般都拥有双导师,且双导师可能从事着并不相同的研究方向,因此学生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研究,涉猎更广。优秀的师生们常常拥有极强的自我驱动力,拥有对方向和目标的强烈愿景,那种“完全投入”的状态深深触动了马俊杰。如今,通信工程专业,工科背景的他来到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工作,他希望“能够做出对实际应用产生影响的工作”。 当然,除了“有爱”,最好还要有坚韧的性格。在采访数学院青年科研人员的过程中,“坚持”是个常被大家提到的高频词。与时间赛跑,与全球的同行研究者们竞争,更与逻辑、算法……虽然精妙但一定有迹可循的问题斗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考验智慧,更磨炼心性。 近似消息传递(AMP)算法是近年来信号处理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在测量矩阵具有独立同分布的高斯元素条件下,AMP算法的性能可以非常神奇的由一个简单的状态进化方程完全刻画,并且与统计物理领域的复本方法预测的最优估计性能一致,因此受到了多个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关注。2009年至2015年之间国内外多个研究组试图将AMP算法推广至更广泛的测量矩阵下,均没有得到类似的性能可简单刻画的算法。2015年,马俊杰与合作者偶然发现他们在通信领域的一个算法经过一些修改之后可以在一个特例下表现出与AMP算法类似的性质 2016年,他与合作者又进一步找到了取得这个性质的两个关键条件,终于成功提出一个AMP算法的推广,在非常一般的条件下保留了AMP算法的优美特性。马俊杰在与AMP算法提出者、哥伦比亚大学Arian Maleki副教授交流此项工作时,对方非常兴奋,并邀请马俊杰加入他的课题组继续博士后研究。 “有意思又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肯定是全球的同行都在竞相研究,所以更需要一种无形的自驱力。” 马俊杰业余时间喜欢和爱人一起散步、宅家,喜欢读文学小说,也喜欢跑步。“跑步其实和做研究的状态是吻合的,一个人就可以进行,锻炼耐力、排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回国后求职时,马俊杰接到数学院offer的第一时间就决定加入,这是他心中学术气氛最浓厚纯粹的地方。学术大牛“浓度”极高,还有多位院士坐镇。入职不久,等电梯时马俊杰常与一位笑容和善、衣着朴素的老先生打照面,后来同事们告诉马俊杰,那位正是“传说中的元老级人物”,著名数学家王元院士。 “大牛太多了,自然就会受到一种熏陶,这些学术上非常厉害的人,我们每天都会碰到,在餐厅吃饭时经常能遇到。在一个同事们都很厉害的地方,会让人受到鼓舞,会更加保持谦卑之心,也更保持积极进取。”马俊杰说。03-12
2021殷涛: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
殷涛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只是凭感觉就选了信息与计算科学,进入学校才知道这属于数学专业。本科毕业后,恰逢后来的博士导师徐立伟教授从美国回国工作,加上殷涛对偏微分方程数值解也非常感兴趣,就一直在重庆大学攻读到博士学位。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局限于学术上引导学生从懵懂走向独立,殷涛提到他的人生规划、价值观等都受到从博士到博士后的几位导师的影响。 殷涛回忆说,刚读博士的时候,导师给了他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课题,关于弹性动力学方程的超奇异边界积分方程算子的可计算公式和数值实现。边界积分方程方法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奇异积分算子的计算。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非常坎坷,但在导师的鼓励下,殷涛并没有轻言放弃。虽然关于超奇异算子的可计算公式很快就在理论上推导出了结果,但是数值计算的程序一直有问题,也一时找不到问题所在,他和导师并不想委曲求全只发表理论结果。此后殷涛在做其他的课题期间也会不时地回过头来重新思考。直到他毕业答辩的前几天,这个困扰了将近四年的问题才被发觉,其实就是一个转置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转头想来自己都觉得可笑。 近些年,殷涛和一些合作者将博士期间的工作发展到二维、三维(热、多孔)弹性波方程、基于Caldrón关系式的弹性波正则化积分方程以及弹性波奇异积分算子可计算公式在开放表面、半空间问题中的应用等等研究中。 博士期间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殷涛有幸去德国WIAS研究所的反问题课题组学习,在那里胡广辉教授带殷涛进入反问题的全新研究领域,并指导他做流固耦合反问题的研究工作。博士毕业后,殷涛在浙江大学(合作导师包刚教授)和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合作导师Faouzi Triki教授)进一步研究弹性波反散射问题。殷涛说:“正反问题的研究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反问题的过程也让自己对正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殷涛和加州理工学院Oscar Bruno教授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当时就被这位教授从事的高性能计算研究吸引。合作导师包刚教授一直鼓励他要勇于尝试新领域,但此前他从没有想过自己会得到这样的机会去加州理工学习深造。殷涛说,在加州理工博士后工作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优秀的人太多而且比自己还努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就要鞭策自己需要付出更多才不负韶华。 2021年初,殷涛正式入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殷涛说:“数学院吸引自己的一点是,这里是一个非常适合青年人做科研的地方。数学院给每一位年轻人提供了优质的发展平台和宽松的科研环境,这既是动力也是鞭策。对自己来说现在最需要的是坚持走好每一步,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也希望将来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突破。” 关于对科学与人生的理解,殷涛认为,科研工作有时候是孤独的,但科研之余的生活也可以丰富多彩。在欧洲读书的假期,他和小伙伴们的足迹遍布了德国乃至欧洲众多国家大大小小的城市;在法国,滑雪的魅力让他从门外汉变成铁杆的粉丝;在美国,自驾打卡一号公路,领略路上的美丽。旅途不仅仅可以让自己拓宽视野,有时候克服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可能就是身心放松时的灵光一闪。03-10
2021袁亚湘委员:要重视广大普通青年科技人员
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当前,我国科技教育界的青年科技人员受到续聘、升职等多重压力。过重的学术压力不利于他们安心工作。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广大青年科技人员在学术方面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我国科学技术的积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袁亚湘说。 科技的竞争最根本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一支规模宏大 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是实现科技强国梦的关键。各部门、各用人单位对人才工作也高度重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出台了不少选拔优秀人才的计划。然而,相比之下,一些刚刚入职的青年科技人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不少单位为了追求科研产出,给科技人员压任务、定指标。例如,有的高校要求新入职的教师签订“军令状”,规定其在三年内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其中SCI检索高分区文章若干篇,以及必须申请到相关级别的基金等。不少单位对科技人员续聘、升职等也设立了“高规门槛”。 但这种算“工分”的做法显然不是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做法,也不符合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规律。袁亚湘告诉《中国科学报》,此种“工分”式考核标准错误地导向青年科技工作者“急功近利”、追求数量,不利于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默默奉献,不利于青年科技人员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他们系好科研生涯中的第一颗“纽扣”。 他呼吁,各部门、各用人单位应高度重视普通青年科技人员,关心他们的成长道路,为青年科技人员扎根学术、潜心研究重大问题和原创性科学问题营造良好环境。 袁亚湘认为,在缺乏良好科研环境的前提下,国内优秀的青年科研人员很难安心、潜心、舒心研究重大问题和原创性的科学问题。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良性发展。 基于此,他提出自己的建议。首先,禁止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对聘用的青年科技人员设定一些不合理的定量考核指标(如发表文章数)。其次,建议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参照国际学术界通行的Tenure(终生教职)制度,给予新招聘的青年科技人员相对长的初始聘期(6年),使其在初始聘期内拥有宽松的、安心工作的科研环境。对青年科技人员初始聘期结束后可参照国际通行的Tenure评审方式决定是否续聘。 此外,要减少“帽子”工程,各部门、各级领导不应将精力过多地聚焦于“大师”和“顶尖人才”,而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千千万万没有任何帽子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身上。03-05
2021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2020年终总结会顺利召开
2021年1月20日—21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2020年终总结会顺利召开。根据防疫要求,本次会议在线上腾讯会议室举行,崔俊芝院士、袁亚湘院士、陈志明院士等计算数学所50余位科研老师和在站博士后参加会议,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王晓欢副处长出席会议。 为期两天的会议,35位科研老师作了精彩报告,分别介绍了2020年各自在计算数学相关领域中的新成绩与新进展。会上,大家彼此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与交流。 周爱辉所长作计算数学所年终总结报告,总结2020年度的科研进展与成绩。他提到,在过去的一年,计算数学所在PNP类模型的数值算法和应用研究、整流幂次单元深度网络逼近性质研究和不确定性量化与贝叶斯反问题等多个方面取得重要科研进展,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基金委创新群体等多项重要项目,多人次取得了奖项与荣誉:崔俊芝院士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崔俊芝:有限元的无限美》 获“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先进个人”、袁亚湘院士等获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戴彧虹研究员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刘歆研究员获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应用数学青年科技奖、毛士鹏研究员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许志强研究员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入选“冯康首席研究员”、刘亚锋副研究员获IEEE通信学会亚太地区杰出青年学者奖、刘亚锋副研究员和陈楚楚助理研究员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张晨松副研究员获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cience的Best Thematic Track Paper Award、徐劼助理研究员入选国家和科学院人才计划等。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并没有阻断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本年度,研究所成员邀请了17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有关计算数学及相关领域的学术报告。2020年计算数学所主办了冯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特别是活动之一的“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国际会议”线上线下参加人数达1500余人,取得圆满成功,在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领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周爱辉所长指出,2020年,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在队伍组织建设、科研方向布局、科研交流合作、科研重大成果与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与突破,为实现更加长远的科研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十四五”规划目标,计算数学所及全体成员将继续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创新和探索。01-23
20212020年优化与应用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0年11月21日—22日,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优化与应用研究中心主办、北京邮电大学承办的“2020年优化与应用学术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会议由优化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戴彧虹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袁亚湘院士、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所长周爱辉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执行院长黄善国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郭田德教授等来自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会议邀请了优化与应用领域的11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报告。报告人介绍了优化和应用若干前沿问题,并涵盖问题分析、建模技术、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实践。与会专家就优化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应用方向前沿课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并达成了若干合作意向。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为国内优化领域与交叉学科的合作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1-24
2020戴彧虹研究员将在第24届国际数学规划大会作大会报告
第24届国际数学规划大会 (ISMP2021, The2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目前公布了五位大会报告人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戴彧虹研究员。这将是首位华人科学家受邀在国际数学规划大会作大会报告。 戴彧虹研究员主要从事运筹优化研究,在非线性规划和整数规划的理论、计算和应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陈省身数学奖、冯康科学计算奖、首届萧树铁应用数学奖和国际通信大会最佳论文奖。2011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20年获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国际数学规划大会ISMP是国际数学优化学会每三年举办一次的旗舰会议,目前已成功举办23届。第24届国际数学规划大会将于2021年8月15-20日在北京召开。10-11
2020刘亚锋副研究员获IEEE通信学会亚太地区杰出青年学者奖
据来自IEEE通信学会亚太地区杰出青年学者奖 (IEEE ComSoc Asia-Pacific Outstanding Young Researcher Award) 评奖委员会的消息,我院刘亚锋副研究员荣获第十五届IEEE通信学会亚太地区杰出青年学者奖。 该奖项由IEEE通信学会设立,授予过去三年中在信息通信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35岁以下杰出青年研究人员,是亚太地区信息通信领域青年研究人员的最高荣誉。该奖项自2001年至今共评选了十五届,每届从亚太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评选出4至6名杰出青年学者。刘亚锋副研究员因在无线通信系统优化设计的研究工作而获奖。获奖者将于2020年12月在台北举行的IEEE全球通信会议上被授予证书和奖金。 刘亚锋,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是最优化理论与算法及其在信号处理和无线通信等领域中的应用,已在优化和通信等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曾获2011年国际通信大会“最佳论文奖”, 2018年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景润未来之星”,2018年中国运筹学会“青年科技奖”。目前担任《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Communications》、《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期刊的编委和IEEE信号处理学会通信信号处理技术委员会(Signal Processing fo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TechnicalCommittee) 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和优秀青年基金。10-09
2020数学有大美 奋进正当时---许志强:思考数学使人宁静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爱迪生的睡眠时间很少,每天只睡很少的几个小时; 爱因斯坦每天的睡眠时间则超过10小时。 黎曼一生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但他的论文每一篇都堪称经典; 欧拉以及保罗·厄尔多斯(Paul Erdös)的论文产量堪称奇迹。 “一流的数学家里,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找两个相似的都很难。”英国数学家迈克尔·阿蒂亚爵士(SirMichael Francis Atiyah)就曾对青年数学家们提出警告:“数学家的特点各种各样,类型广泛,你应该按照你自己内在的特性去发展。你可以从其他人那里学习,但是要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 作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员,许志强在开始科研工作之初,也曾尝试过各种不同的工作方式。有一段时间,因为各方面事情太多,于是他就尝试着减少自己的睡眠时间,以增加科研时间,并因此专门调研了能减少睡眠时间的各种方法。但这样做之后,科研时长是增加了一些,但效率却因而下降,如此一来反倒得不偿失。于是他很快放弃了“少睡”的尝试。 “不能看到其他成功的数学家是怎么做研究的,就都去模仿他。数学研究是很个性化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倘若你采取与前辈完全一致的研究模式,结局往往是不乐观的,因为这种模式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你。在不断提升对差异性和包容性认知的基础上,许志强对于保持自己的工作范式更加笃定,心态也更加从容。 虽然优秀的数学家之中很难找到统一的工作范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共同点,比如对数学研究的热爱;比如在数学工作中得到的满足和成就感。作为一个自我驱动型的研究者,许志强也喜欢为了自己要面对的问题学习任何新的知识。 曾经为了解决一个矩阵恢复的问题,需要学习代数簇、双线性形式、空间嵌入等内容,许志强因此每天持续阅读相关书籍十多个小时。他太想快一些学会这些内容,快一些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 许志强的研究集中在逼近论,计算调和分析,数值分析和离散数学。喜欢采用各种不同数学领域中的方法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例如,低秩矩恢复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恢复秩不超过 r 的d阶矩阵,最小观测次数为多少?人们猜想最小观测次数为4dr-4r^2。采用代数簇的工具,在复情形给出了该猜想证明,在实情形则构造了一个反例。他的研究,将基础数学的一些工具,如代数几何、有限域等,引入压缩感知、相位恢复、低秩矩阵恢复中,对一些困难问题取得实质进展,解决了其中的多个猜想和公开问题,如解决了Batyrev-Popov 猜想,Smoothie 问题等,并设计了求解相位恢复等的快速算法。 这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及信号处理的一流期刊,如《欧洲数学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European Mathematical Society)、《应用与计算调和分析》(Applied andComputational Harmonic Analysis)、《IEEE 信息论》(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等顶级学术期刊上。 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许志强选择学生时最重要的标准,是考察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内在驱动力。在他看来,基础知识、创新能力等都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弥补和积累,甚至很多人都强调的“高智商”,也可以通过持之以恒的勤奋来补足。但是否对科学抱有热爱,是否有内在不可遏制的驱动力,则是很难通过外在的方式来弥补的。 在抽象的数学世界里,许志强找到了自己的宁静之所。从最开始被压缩感知漂亮的数学背景而吸引,并在不同数学领域间探寻关联,解决问题。这一切的努力、坚持、专注与深情,皆来自内心的动力。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文/王姝 图/许志强)08-31
2020“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国际会议——暨纪念冯康先生诞辰100周年”顺利闭幕
2020年8月17日--8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和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中国数学会计算数学分会协办的“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国际会议——暨纪念冯康先生诞辰100周年”顺利召开,会期4天,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所的100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线上会议。开幕式由袁亚湘院士主持。 “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国际会议”的主题是科学与工程计算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会议邀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Douglas N.Arnold 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的陈十一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杜强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鄂维南院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侯一钊教授、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的江松院士、法国索邦大学的Yvon Maday教授、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的JesusMaria Sanz-Serna教授、美国布朗大学的舒其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汤涛院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许进超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的徐宗本院士、北京大学的张平文院士作精彩报告。报告的主题涵盖了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相关交叉学科课题。 在冯康先生诞辰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和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召开“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国际会议 ”,以深切缅怀冯康先生,纪念他为我国计算数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此次会议的举行加强了计算数学各领域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与会专家提供展现最新科研成果的平台,以推动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的发展。08-21
2020“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国际会议 ——暨纪念冯康先生诞辰100周年”开幕式顺利举行
2020年8月17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和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中国数学会计算数学分会协办的“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国际会议——暨纪念冯康先生诞辰100周年”开幕式顺利举行,以深切缅怀冯康先生,纪念他为我国计算数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出席开幕式的现场嘉宾有:冯康先生家属代表冯阔先生;中国数学会计算数学分会主任、基金委数理学部主任江松院士;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张平文院士;国家最高奖获得者、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前理事长、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院士,北京大学应隆安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石钟慈院士、林群院士、崔俊芝院士、席南华院士、袁亚湘院士、陈志明院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孙家昶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余德浩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项目主管赵桂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领导武艰书记,常务副院长高小山研究员,副院长洪佳林研究员,纪委书记王敬泽先生;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所长周爱辉研究员等。同时,出席开幕式的线上嘉宾有:冯康先生侄女冯少彤女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田刚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教授,以及线上和线下冯先生的至亲家人、弟子门生、学界好友,特邀报告人,本次会议的学术委员会专家,历届冯康科学计算奖获得者和计算数学分会主任和副主任等国内外近千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袁亚湘院士主持。08-18
2020